西藏驴行记
陈历杰
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
青稞酒。酥油茶。玛尼堆上的五色隆达。
……
别怕身体下地狱,因为眼睛要上天堂。
——摘自《行走西藏的n个理由》
爱好音乐的我也爱好行走,有几首关于行走也关于音乐的歌在心中洒下了种子,发芽成了一个梦想——行走西藏的梦想:去感受郑钧《回到拉萨》中的拉萨的神秘与雄浑,去领略韩红《家乡》日喀则的蓝天白云河上轻波,去瞻仰李娜用灵魂歌颂的世界之巅《青藏高原》……于是,时机一成熟,背上登山包,只身一人便做了一支只身闯荡西藏的酷驴。回来后,将梦一样的行走体验压进记忆储存库,重新投入到平淡具体的现实生活。然而,有可能储存库容量太小抑或是上过天堂的眼睛从此懂得自我编程,那些景象,那些记忆在很多的梦里不断重现,使得我不得不提起笔来试图去记录和还原一些关键词……
一、 寺
西藏的寺庙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绝对超过你的常识想象,如果你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光是转完这些寺庙便足够半生的时间(当然是步行),我不是佛教徒,但既然来到这个全民信佛的雪域圣地,我还是带上了几分基于佛教了解基础上的诚意,也正因为这份诚意使得我在大昭寺布达拉宫这些最具特色的寺庙里理解了一份俗世生活中罕有的信仰与虔诚。
先走的布达拉宫,这座俯瞰整个拉萨城的“空中宫殿”,他高傲孤绝,俯瞰众生,这也难怪每一个走到他脚下的藏民都毫不犹豫地五体投地长拜不起,这份雄伟,这份傲气,这份壮美绝无仅有。连我们这些外地的游客每每经过,在仰视中都陡然升起几分庄严肃穆之感。布达拉宫分为红宫与白宫两大部分,居中央的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红宫的东侧是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沿着“之”字形的石阶拾级而上,经过幽暗弯曲的走廊后进到寺里,便置身于色彩的王国,红色、金色、黄色……红得大气,金得辉煌,黄得澄澈……历史的沧桑与精彩纷呈全部镌刻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佛像与壁画中——心底忽然升腾起一种景仰与感激,景仰的是藏民这份发自心底灵魂的虔诚信仰,感激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份信仰使得这座宫殿的文物在历次劫难中能够较为完全的保存下来,让我们这些年代已久的物件中去感受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源远流长。
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西藏的面孔的话,那么大昭寺便是西藏的眼睛,那里立着西藏的灵魂。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寺前广场上商铺林立,人潮川流不息,仰望大昭寺金碧辉煌的金顶,艾草燃烧的青烟弥漫在寺前的白塔上,草木香味四处弥散,飘荡的经幡不断的传送着经文;门口被虔诚教徒磨得平滑如镜的石板上,从早到晚,依然有无数的朝拜者站立其上,做着恒古不变的动作,永不疲倦的磕着长头……是的,因为这便是他们朝拜的最后一站,他们长途跋涉历尽苦难甚至不惜生命的最后朝圣地,在这里,他们甚至会穷其一生的积蓄为释迦牟尼的佛像镀一层金身……这些对于现实算计的我们是很难理解的,但也无妨,光是看看他们的神情姿态,我们便能理解这座寺庙为何能成为圣地的眼睛了。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01年,兼具唐朝建筑的风格与尼泊尔建筑特色——整个建筑,坐东向西,殿高四层,上覆金顶,其中金顶与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而碉楼与雕梁则是西藏样式,寺内供奉着文成公主带入西藏那个的释迦牟尼金像,走在一层的觉康大殿中,只觉寺内光线昏暗,香雾缭绕,人流不息,诵经声不断,即使对于藏传佛教一知半解的我们也受气氛感染,自觉地收好相机,在每一尊佛像前捐上一点香火钱,然后双手合十虔诚祈祷,祈愿家人安康快乐长寿。而走到二层,则立有柳暗花明的清爽感,阳光照在金色的琉璃瓦顶,金光闪耀,而远处的布达拉宫清晰可辨,通过相机的镜头正好可以让其与大昭寺的金顶相映成趣,周边的八角街更是人声鼎汇,好不热闹,于是,找一个躲阴的角落坐下来,让眼睛在这天堂中多呆一会再多呆一会,不觉已夕阳西下,在这样的地方原来什么都不干也是可以成为一种享受的。
最后还有一个不得不记录的地方便是江孜白居寺,听名字便让我们联想起著名诗人白居易,不过和白居易还真没啥关系,之所以要在西藏众多寺庙中给他一席之地恰恰在于他建筑风格的独特,因为这座寺庙兼容萨迦、葛当与格鲁三大教派,建筑风格也是集众家之长,尤其让人注目的是他的门脸——菩提塔。这座标志性的建筑是由近百件佛堂依次重叠筑起的塔,也称“塔中之塔”,据说塔内佛堂与壁画上的佛像总计达十万之众,因而也称“十万佛塔”。而转这座佛塔最大的感受便是他的博大精深,佛像之多之广,雕刻之传神,壁画之精美,用一位同行旅友的话说——完全可以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相媲美,而更为难得的是只要给上20元的摄影费,你完全可以戴上摄影器材让你的眼睛和延伸的眼睛都尽情地在天堂里徜徉,并且做好记录,无论之于眼睛还是心灵。转到最高一层的塔瓶,江孜平原尽收眼底,这个时候你又会感叹一幡我国的幅员辽阔大好河山,对面则是抗英遗址宗山城堡,据说《红河谷》便是在这里拍摄,想当年,正是那部《红河谷》为我揭开了西藏的神秘面纱,让我决定三十岁之前一定要一睹这片雪域圣地的风采,我来了,也亲眼目睹了这片电影中神奇的土地,电影中江孜人民凭借原始的土枪、大刀、长矛与石头死守城堡,三天三夜拒不低头,最后宁死不去跳崖殉国的场景又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这个时候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做壮怀激烈意难平,什么叫做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一、 水
西藏的水均来自雪山融化的雪水,清冽甘甜,纯净圣洁,恰如这雪域圣地。水汇集的地方形成了河与湖,在西藏,由于信仰的关系,河与湖都沾染了灵性,需要加上一个圣字,而其中尤其让我魂牵梦绕的是圣河拉萨河与圣湖羊卓雍错。
拉萨河发源于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雪山,沿途经过墨竹工卡县与达孜县,最后流经拉萨,然后汇入雅鲁藏布江,驾车沿着拉萨河岸一路向北,拉萨河谷渐渐开阔,冈底斯山的一支余脉穿梭其中,灰褐色的山体与轻缓的河水并行,农田、村庄错落有致的点缀于山水之间,尤其在秋日的黄昏,两边的白桦一片金黄,夕阳的余晖洒满河面,何谓寂静?何谓幽远?何谓意境?在这缓缓流淌的河光山色中你都有了无声的答案。假如你恰好爱好摄影,所谓“步步是景,摄影天堂”便是此地了。
因为天气的问题,与第一圣湖纳木错失之交臂,这次错失给了我再踏上这片土地的理由,也更让我对羊卓雍错有了一份别样的期待,从珠峰回来的路上,随着越野车的快速行使,羊卓雍错的美扑面而来触目惊心,碧蓝的湖水在阳光下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块,深蓝、浅蓝、淡蓝、蓝绿……我无法穷尽形容词去比拟那种让人心醉的蓝,太纯粹了,太震撼了,原来不含杂质污染的湖水应该是这样的!平静无澜,亦真亦幻,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这样的湖可以称作圣湖了,原来湖水也是有灵性的,并且灵性的程度与海拔的高度是成正比的,在这样的湖水面前,你会由衷地感叹自然的奇妙人类的渺汗,你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古代的诗人最好的灵感往往产生于纵情水山时的酣畅忘我,你更会懂得天人合一的和谐从何而来。
三、山
说完水,便自然要提到西藏的山了,这里的山称为圣山当之无愧,他们有着傲视世界的海拔,更有着发自骨子的感召力(从其信徒的虔诚程度便知),他们卓然屹立,雄伟挺拔,绝世脱尘。
“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这是海子献给西藏的诗歌,更是他献给喜马拉雅和珠穆朗玛的诗。为了一睹珠穆朗姆群峰日出的风采,天还未亮,我们的车便在盘山公路上一圈一圈的绕行,历尽颠簸才登上了眺望珠穆朗玛群峰日出的“宝地”,然而外面实在太冷,尽管裹上所有的衣服带上所有的装备,车外站立片刻便觉得手脚近乎麻木,尽管这样的寒冷,但很多人便这样等着,在这黎明前的黑暗中,终于,远方透出一线光亮,然后慢慢聚集,那雪白的群峰开始折射出一层金色的轮廓,金色慢慢在聚集,终于汇成一眼跳跃的灿烂,让人目眩神迷,我见过日出,但我确实没见过这样美的日出,阳光、雪山、冰川、银峰,圣洁而庄严,雄浑而苍茫。那一刻,我没有急着拍照,而按下了记忆的快门,从此这幅珠峰日出便定格成了记忆的照片。我明白,珠峰日出的意义不仅在他现实的美感,更关乎精神与心灵,因为他代表一种终极体验,他清楚地提醒我们曾那样真切热烈的活过!
如果说珠穆朗玛更代表一种雄浑壮丽的美,那么鲁朗林场则美得飘逸幽远。鲁朗林场坐落在去往林芝的路上,这里森林的覆盖率达到60%以上,号称是可以与瑞士媲美的森林谷地,郁郁葱葱的松树遍布群山,再配上清亮的河水,茵茵的绿草,蔚蓝的天空,耀眼的雪峰,好一幅人间仙境图!晚上便睡在林场一个藏民的家中,青稞酒,酥油茶,传统的藏民服饰让我们零距离体验了藏民的真实居家生活,早晨醒来,到周围林场散步,雾气缭绕在山间青翠的云杉之中,有清脆的鸟鸣声,远处的雪峰若隐若现,席慕容的那首诗便浮现脑海——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美好与安逸。
……
每一次梦回西藏,总发现太多的记忆需要梳理,太多的情绪需要沉淀,只感叹笔头的生涩,无法让我写尽雪域的圣洁与壮美。那么,就让我们再次背起行囊,去谛听、感悟、赞叹、寻访、发现更多的隐秘之地,即使身体下地狱,也让我们的眼睛与心灵上天堂!
(作者: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回龙观法庭 法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