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念头冲进脑海:记下时间。我试图去搜寻以往的记忆,只是一个一个跳跃的点,就像蜻蜓在水面飞过,似乎无一点涟漪。今天,我还能记起十年二十年之前的片段,可是以后呢?当我渐渐老去,当我慢慢迟钝,我还能将这些本就支零破碎的片段捡起吗?我是一个喜欢丢的人,不停地走,不停地丢,等我老去,我还能捡起几十年前的记忆吗?我被这种恐惧惊扰,也许,我应该试图记下时间,趁着记忆还未模糊。
童年的记忆总是和吃食相连,那些食物一点都不精致,可是简单、平实,这种存留在记忆里的味道,经过时间的沉淀,到今天,反而更具韵味。我想起了端午的粽子,那种大大的红枣粽子,红枣粽子只有三个角,需要借助工具才能包出来。今年端午,我好像没有吃粽子,这种大大的红枣粽子我已经十多年没吃了,因为包粽子的姥姥老了,一同离开的还有这特殊的手艺。
我记得,这种粽子我一次能吃三个,量很大,相当于七八个现在的那种精致小棕,小的时候不太爱吃甜,还会执拗地把甜枣挑出来。除了粽子的软糯和芦叶的清香,母亲还经常会煮那种浓厚的类似于罗宋汤的土豆汤,当然配料是极其简化了的,但是一旦加入时间和火候,一切都变得浓郁醇厚。糯、香、醇,再加入若有若无的清新,这就是我儿时端午享用的最美好的晚餐。我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吃过,但我从未想过去复制这种味道,远去了的已经远去了,逝去的不止是传统的技艺,还有那可以饕餮一空的好胃口。我也担忧,妄然的复制会毁了记忆里留存的味道,美在于其不可得,正因为不可得,也才独一无二。那是专属于我的味道,其他人永远无法体尝。
后来就喜欢上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当失去了亲身的体验,也许就只能借助文字意淫一番了。那个边城世界伴随我度过很长一段时间,那片纯粹的土地,那诗意的述说,是为我构建了同外界相隔的壁垒吗?我从未想过去逃离,其实只是喜欢。无论哪一种生活,我都要欣然接受。一个地方让你喜欢,不是因为这个城市的环境,而是因为你在这个城市经历的故事,有一天,你不喜欢这个故事了,那也许就应离开。如此诗意的人生计划貌似会让很多人恼怒。我只是想说:无论哪个城市,无论开始是不情愿的,或是欣喜的,慢慢的,我们才能真正的有资格说喜欢这个地方。开始不是可以掌控的,甚至一切我们都应放弃掌控的想法,接受、喜欢,无论经历了什么,总是能够在记忆中挑出值得珍惜的场面,其他,就请忘掉。我早已放弃了用其他----例如工作、薪水、前途-----来衡量我们同一个城市的关联。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我们构筑的情感结合体,这个情感依托故事。毫无疑问,我无法忽略外在的力量,可那些外在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的拥有,也是因为这些外在沾染了我们的气息,浸润了我们的故事,也为我们的故事提供了源泉。
转回到翠翠的故事。我曾经写过很长一篇读后感,大学的时候,在济南,印象中这篇文字描述了济南和湘西的关联:我是坐在济南的一个校园里,向我心中的湘西世界致敬。可惜,这篇文字在我毕业离开济南的时候让我永久地丢给了济南。边走边丢,这个习惯确实应该改改了。我还记得那长长的文字是手写的,然后又誊写了一份。翠翠的美好是她的沉静自守,也恐怕只有那样一方水土才能孕育翠翠这样美好的姑娘。我还记得那美丽的文字在我脑海中早就汇成了一片如诗如画的景色:“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偷用名家的经典去描绘另一位名家的诗意,这是我这个懒人惯常的做法。这样的美丽,是文字才能给予的吗?我一直不敢去凤凰古城,是因为害怕,我已经对它寄予了太多美好的想象,就像一个梦,不太想醒来。不过,我终究还是会去的!我们还能寻得这样美好的女子吗?不止我在丢,好像大家都在丢。我们的古典主义传统,让我们丢得七零八落。我记得读王维,只是被那空灵的诗句所感动,我从未想过要功利地去对待它。可是那些古典精神:真醇、闲适、恬淡、雍容——恐怕穷尽一生,我也无法把所有美好的词汇列出来——不但已经失去,也被我们现代人开发地所剩无几。读诗,那是心灵的对话,千万不要以为一场讲座、一本解读就能让你走进古典,浸润古典。慢,是我们最不会认真对待的事情。我想起了姥姥的粽子,好吃是因为姥姥用柴火煮几个钟头,美味总是和时间密不可分的。作为中国人,我从来不认为外国的东西可以带给我们真正心灵的慰藉,生活在这方土地上,我们的所思所行带着这方土地的印迹。回看我们的历史文化,也许是获得寄托的更“快”方式,但一切也只有用心才好,我们遭遇的历史文化断层可不是简单就能接上的。
我这乱七八糟的文字是敲出来的,电脑这个载体,确实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这种便利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诱惑:抛弃纸笔。我确实已越来越懒得动笔了,只是,方便,却也十分脆弱,没有笔尖划过纸张的那份温存与熟稔。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说道唐宋的纸质书籍能留存到今天,可是唐宋的电脑光盘是绝不能留存到今天的——假如有的话。看样子,存留,我们还是要采取最原始的方式,似乎也只有传统才能打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