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步入研三的我可以用一事无成、惨不忍睹来形容,除了能够顺利毕业之外,应该没啥别的成绩。虽然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养成的散漫习惯并非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但是这种情况成为了我步入社会之前最重大的一个敌人。一个目标、一个值得我热爱并为之努力的目标是我所亟需的。而正是在寻找这个目标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将我和昌平法院这个大家庭联系在了一起。
七年法科生涯,我最重要的收获不是法律条文中的社会规范,也不是法学书籍中丰富的理论学说,而是一位位优秀榜样言传身教的法治精神。因此,投身祖国法治建设于我而言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如潮涌一般澎湃的激情。我想,对我而言,美好生活的首要特征必然是法治,成为一名法治社会的建设者不仅是光荣的,更能显示出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和先进性。
法官职业,就在这样一个思想的引领下进入我的选择范畴。不管现在社会对于法官这一职业的评价如何,在我心中,法官这一职业是神圣而又内涵丰富的。我并不向往西方社会那种深处云端、“高深莫测”的法官,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位涵养丰富却又接地气、稳中求进却又敢于开拓的法官。以成为这样一名法官为目标,我果断报考昌法。
没错,报考昌法,几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不仅因为昌平是我母校所在地,对于这样一个地方我倍感亲切且熟悉,更是因为定居昌平、与另一半在昌平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是我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生规划。昌法,是契合我职业理想和生活规划的地方。
所幸付出就有回报,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在2019年4月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昌法,成为昌法大家庭的一份子。这之间我经历了公务员笔试,这个考试我很熟悉,在本科毕业那一年我也参加过,只是因为升学放弃了提前进入法院系统的机会。再者就是院里组织的面试,来到昌法实地参加面试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这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真正一一踏入昌法,即使之前已经来到此处进行过简短的资格确认。之前一次次路过永安公园对面那座庄严肃穆的大楼之时,心中都是一丝丝崇敬之情却未曾得进,这次总算见识到了我所想要工作生活的地方。
成绩公布之后,我与昌法的接触便逐渐多了起来,心中少了一点紧张,多的是些许亲切。三楼的干部科、B1的食堂、冰箱、水房是我去过最多的地方,除了同期入职的小伙伴之外,贾哥、燕姐和倩姐是我接触最多的人,在和他们的欢声笑语之中,我逐渐融入了我的昌法生活。
如果说在院机关是我昌法生活的开始,那么2019年4月中旬来到小汤山法庭,则真正是我昌法工作的开始。在这个与机关完全不同的小屋子,我被分配在立案室工作,每天面对来来往往的立案和开庭的当事人。立案室的工作并不好做,处理繁琐的案卷的同时,不时还需要面对“难缠”的律师或者当事人。我至今仍记得,急躁的当事人对我破口大骂时自己内心的跌宕。
在我写下这篇入院随笔之时,我来到小汤山已经五个月。五个月很长,长到我们和蔼的金庭长将要离开这个小家庭,我仍然记得初见这位和蔼的老庭长的时候他对我的教诲和鼓励。在这个时点进入昌法,我立志将金庭的离开视为一种昌法人的传承,一种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的传承,一种为国为民的法治精神的传承。
五个月也很短,短到我对自己的工作还不是很了解。从立案初期对材料细节审查的不足,到现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磨合程度不够高,我清楚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自己所学书本知识和法院实操的差别。我清楚地知道,庭室各位同事在这之间对我的鼓励与指导必将成为我宝贵的财富。
昌法,这个汇集了一幕幕祖国法治事业进步缩影的地方,已经开始让我成长,期待在这个家庭中获得蜕变,成为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法治事业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