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学
调解室故事
周庆华:从“电力机车人”到“调解状元”
作者:杨杰 刘洋洋  发布时间:2020-03-25 16:05:39 打印 字号: | |

退休前,她奉献青春,是《奔腾年代》中描写的老一代电力机车人;退休后,她发挥余热,成为昌平法院的一名特邀调解员。角色虽变,但初心未改,自2012年担任调解员以来,她累计参与调解案件5000余件,化解纠纷1500余起,调解数量位列全院第一。她就是昌平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的人民调解员周庆华。

“我要对得起我的名字”

1975年,19岁的周庆华成为南口机车厂的一名工人。刚参加工作的她,在最短时间内便熟悉了全部生产流程。当时,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细心的周庆华发现锻造车间生产的曲轴经常发生断裂。曲轴是机车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如果断裂,机车就无法运行。

起初,周庆华认为是钢材质量问题,但她反复验证后发现钢材完全符合质量标准。“问题究竟出在哪?”通过对曲轴外形的观察和研究,周庆华发现曲轴的连接处采用直角形状是断裂的原因。为此,她不断查询资料,尝试改变连接处形状,经过多次试验,周庆华发现将连接处由直角改为曲面,既可以分散外力,又能节约成本。机车厂按照她的想法改动后,曲轴再也没有发生过断裂。

谈起过去,周庆华感叹道:“机车厂要求生产的每一个配件上都刻上自己的名字,确保责任到人。我要对得起我的名字。”正是凭借这种工匠精神,她制造的零件从未有过一分一毫的差错。因工作表现突出,周庆华多次荣获机车厂“三八红旗手”“先进个人”等称号。

“全科医生”的自我修养

“对于工匠来说,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作为调解员,为民服务也是这样。”进入法院工作后,周庆华将工匠精神融入调解工作,在案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都耐心专注、一丝不苟。

2019年,迎着“繁简分流”和“多元调解+速裁”的改革浪潮,周庆华加入了立案庭杨杰法官团队,调解范围从单纯的民事案件转变为所有类型的民商事案件。

面对案件类型的变化,她及时充电,先后认真学习了《婚姻法》《侵权责任法》等常见案件类型相关的法律条文,扩充知识储备。同时,她还虚心就案件中碰到的法律问题向法官请教,读书笔记写满了厚厚的两大本。她常说“立案庭的调解员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全科医生,什么都要懂一点,这样才能帮助群众解开心结。”

2019年,周庆华遇到了一起服务合同案件。原告是一家律师事务所,曾代理过被告何某的案件。后何某认为服务结果与其预期不符,且认为原告存在虚假承诺和服务失职之处,故拒绝支付后期服务费用。双方就此事也曾多次协商,不仅未解决问题,矛盾反而不断激化。被告甚至多次到原告办公场所、主管行政部门、行业协会投诉。

“后期30万元的风险代理费过高”“超过行业指导价”“不存在欺诈,已按约完成服务”,在双方你一言我一语的争执中,周庆华迅速记录下了案件细节,并找出了争议焦点。

“我带着情感去调解,但也不单靠情感,更依靠专业化、法治化语言。”在调解纠纷时,周庆华有个习惯,讲解法律、分析法理是她调解工作的第一步。她从欺诈的构成要件、合同履行情况等方面入手,向被告释明即便服务结果不如其意,但并不能减轻其支付服务费的合同义务。同时,劝说原告以律所信誉为先,希望原告能有所让步。随后,周庆华提出了10万元的调解方案,但因双方心理价位差距较大,双方未能接受。

趁着双方都在场,经征求当事人意见,案件即时转入速裁阶段。周庆华将载有争议焦点的调解笔录和工作记录交给团队法官杨杰,并进行商谈,帮助法官迅速厘清案情。庭审中,法官利用周庆华固化的调解工作信息直入主题,再次结合法律规定、诉讼风险告知展开工作。最终,双方当庭达成调解方案,被告还当庭书写了撤销投诉申请书。

该案例创新适用调解前置程序与审判程序无缝衔接机制,仅用时2小时,案件便成功调解,同时还一并化解了一方当事人针对另一方在行政机关和行业组织的多起投诉。案例入选了“北京法院2019年多元调解十大典型案例”,最高院立案庭副庭长杨立初评价该案“实现了定纷止争,事心双解”。

杨杰法官称,周庆华老师是团队的调解主力,她的认真负责和专业感染着团队的其他成员。有了她,团队的调解率得到了大大提升。2019年,他们团队共结案1184件,结案数位居全院第一。

别让当事人等着急”

“上班第一周我几乎约满了当事人,你们能不能也教教我线上调解,别让当事人等着急”。大年初三,团队微信群中便收到了周庆华的“求助信息”。

春节期间,疫情形势日益严峻,在家休息的周庆华心里却惦记着节后与当事人约好调解的案件。“当事人愿意调解,是信任我,约好了的事儿,绝不能因为疫情给耽误了。”

周庆华热爱调解工作,多年的调解经历让她深深感到,调解不能光靠热情,更要靠“人言为信”,用“信”铺就解纷之路。有诚意、靠耐心、讲技巧,是她的调解秘诀。

为了案件能如约开展调解工作,周庆华利用春节假期向团队的年轻人学操作,很快便掌握了线上调解的方法和技能。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发展给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自己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做一个老古董。”工作之余,周庆华经常向年轻同事请教在线调解的技巧。

上班第一日,她就通过网络调解平台连线千里之外的当事人,开启了她“战疫”期间的云调解模式。

2月3日,一起民间借贷纠纷通过“在线调解系统”顺利调结。被告因公司经营周转,于2017年向原告借款500万元。在返还250万元后,被告未按约履行还款义务。后双方于2018年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因到期后被告仍未还款,原告遂诉至法院。

“合同中约定的利息过高,而且存在计算复利的情况,这些法律都不予保护。”“公司以诚信立本,如果拒不返还借款,法院将强制执行,到时会对公司信誉造成影响。”周庆华隔着屏幕,开展隔空“背对背”调解。

 看到双方都有调解意向,周庆华继续说道:“疫情严峻,此刻双方要共克时艰。原告你能否再宽限被告一段时间,被告你也一定要严守承诺,按时还钱”。最终原告同意被告分期支付欠款,双方线上“握手言和”。

“虽然感觉比较累,但过得很充实,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后内心产生的满足与快乐!”周庆华开心地说。当大多数调解员都因疫情暂停工作时,周庆华却忙得不亦乐乎。疫情以来,她共通过微信、电话、网络等方式线上调解纠纷23起,真正做到了疫情期间不下线,人民调解不打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凭着她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终身学习的专业理念,以及重视诚信的优良品质,周庆华的调解工作得到了当事人、法官和团队每一个人的认可。疫情过后,诉调对接中心的调解室里又会有她忙碌的身影。

 
责任编辑:王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