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北京法院第五期“京法精品课堂”在昌平法院举行。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农村委员会委员王慧敏、周晓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圣平,北京市农工委员、二级巡视员王修达在现场参加了活动。全市其他法院民事审判庭干警、教培工作人员以视频直播方式参训。
会上,由昌平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潘幼亭、法官尤文静、朱晋华、杨杰和法官助理多美琪、谷佳琛组成教学团队,以该院审理的“某观光园大棚房案”作为典型案例,对“如何在法律与政策之间进行价值平衡”、“如何确保利益格局被打破后各方利益保护的均衡性”及“如何确保农业政策有效落地和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以做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三个难点进行一一回应。
同时,教学团队归纳出审慎认定合同无效和违约解除的“两个全面”原则和妥善处理善后处置事项的“两个注重”理念,形成了“效力识别——全面审查——合意判断——分类处置”的涉违法建设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审理模型,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的案例课。
随后,受邀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结合业务领域对本次授课进行点评。高圣平教授对授课团队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提出在三权分置的大背景下,应时刻把握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社会保障属性,司法审判应积极应对当前农地“非农化”与“非粮化”带来的挑战。王修达委员提出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土地管理的历史过程是不断与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斗争的过程,并肯定本次讲授案例有助于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的警示与引导作用。王慧敏代表认为本次授课很好地解决了法律与政策之间的衔接问题,审理思路的总结兼顾法律逻辑、社会价值和国家利益考量,对类案审理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周晓满代表认为昌平法院主动适应实践需要,创新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涉农地违法建设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形式新颖、效果明显,并呼吁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标准,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培训和引导。
昌平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薛春江表示,各位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让人深受启发,兄弟法院的参与和支持亦使得活动增色不少。他还介绍了昌平法院围绕“四个高地”建设,挖掘选树精品案例的相关实践,并结合本次活动,交流三点体会:一是以“精品课堂”为依托,深挖精品案例中凝聚的法官智慧成果、促进适用法律统一和强化司法公开公信的内在价值;二是以“精品课堂”为抓手,提升法官办理精品案件、总结提炼规则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运用资深法官的集体智慧为疑难精品案件“把脉问诊”、抽丝剥茧,为打造精品案例“铺路架桥”;三是以“精品课堂”为牵引,打造过硬队伍,要深化高校共建,通过案例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树立“凭德才、凭素质、凭实绩、凭本事”用干部的良好用人导向,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青年人才。
北京高院政治部教育培训处处长王晓艳强调,“京法精品课堂”是北京法院案例教学的新品牌,作为本年度授课的圆满收官之作,昌平法院本次授课案例选得好、讲义备得好、教学团队年轻有活力,不仅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更展示出对案件本身的深刻把握、对相关法学理论的娴熟运用,以及对服务大局和社会治理的强烈责任感,为法院审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加强和完善“京法精品课堂”相关工作,王晓艳处长提出以下希望:一是要继续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观念。昌平法院通过“试用、初任、赋能、转型”四个阶段切实加强了对法官助理的培养,希望在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方面继续探索创新,打造更多品牌;二是在青年人才培养上多总结经验。昌平法院涌现出了全市法院最年轻的司法业务技能比赛标兵,并就青年人才培养出台专门文件,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青年审判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三是将“上讲台”作为专家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专家型人才评价的标准不仅是“能办案、善研究”,还要能“上讲台”,为类案处理贡献经验和参考借鉴,让精品课堂成为展示综合实力的新舞台、共建共享优质培训资源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