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法庭二十载,他埋头苦干、甘之如饴;入党三十年,他一心向党、克己奉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为一名在法院工作三十余年的老同志,梁永胜凭着对司法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法官人生。
温泉古镇长才干 苦中有乐铸忠诚
小汤山法庭是梁永胜进入昌平法院工作的第一站。小汤山素有“温泉古镇”的美称,但改革开放初期镇域面貌相对落后。法庭坐落在镇西侧,有两排低矮的平房。法庭有七名工作人员、一部不能直拨的电话、一辆侧三轮摩托车(又称“侉子”)。这辆“侉子”不到应急时很少使用,办案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法院工作人员头带大檐帽,身穿有肩章的老式制服,骑着“二八”自行车,穿梭在乡间小道上。
当时没有专门开庭的法庭,法官开庭、调解都是在办公室,每到冬季工作人员自己生煤火取暖。有一次,梁永胜通知当事人九点开庭,并早早生起了煤火。谁料那天是东南风,烟筒倒烟,办公室内烟雾弥漫,梁永胜一边向当事人解释,安排他们在宿舍区等候,一边拿扇子在炉子下面扇风遏制倒烟。鼓捣了半个小时总算烟消雾散,开庭才正式开始。这件“尴尬”小事成为了梁永胜对艰苦奋斗时期的美好回忆。
1989年梁永胜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开始独立办案,他每年结案百余件,在当时已经算“放卫星”了。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执行庭,法官不但要审案还要负责执行。有一起标的额20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梁永胜审结后发现被告没有还款能力,但其名下有一个鱼池,被告也同意用卖鱼款来履行义务。为了执行这起案件,每到秋末冬初,梁永胜和同事都要骑车到十多公里外的鱼池帮助被告捕鱼,经过四年的努力案件得以执行,双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为当年付出的辛劳而自豪!”梁永胜说道。
扎根山区做贡献 巡回审判促和谐
2002年梁永胜被任命为南口法庭庭长,南口法庭管辖范围的80%为山区农村。为了方便山区百姓、践行司法为民,梁永胜经常带着同事到边远山区巡回审判、就地办案,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巡回审判也自此成为了南口法庭的特色之一。
基层法庭的法官除了办案,更多的是围绕案件跟群众打交道。作为庭长,梁永胜坚持“调解优先”,他要求全庭要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曾有一对耄耋夫妻,因赡养问题将四个儿子告上法庭。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法庭时,梁永胜希望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虽做了大量工作,但父母与儿子之间积怨已久、无法调解,最后只得判决。结案后儿子每年按时将赡养费交给法庭,为此梁永胜每年都驱车20多公里把钱亲自送到老人手里。久而久之,老人对梁永胜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有时二老不顾年迈的身体常到法庭“串门”,找他聊家常。每逢重阳节,梁永胜和同事也会到老人家看望,送去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老人很是感谢,连连称赞梁永胜是“党的好干部”。
离开南口法庭那年,梁永胜本想专程再去看望他们,谁知刚进村,便被告知两位老人已在三个月前先后去世。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两位老人的面容经常在梁永胜的脑海浮现,时刻提醒着他“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不能忘”。
司法救助送温暖 保障民生护正义
2012年,在基层法庭工作了二十余年后,梁永胜来到审判监督庭。这时昌平法院已今非昔比。1.9万平方米的审判大楼肃穆庄严,宽敞的诉服大厅便民设备一应俱全,智慧法院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法院“软硬件”建设的快速发展,让梁永胜这位“老法官”目不暇接。
梁永胜所在的审监庭职能也由办理申诉和再审案件,扩展到检察建议、国家赔偿、司法救助案件的审查、审理,更多地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七年间,梁永胜走访过20多个省市,用双脚拉近了法治与人心的距离。
“真心感谢法院,感谢党和国家”,拿到救助款的詹先生激动地说。詹先生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肇事者在事故中死亡。法院判决由肇事者的遗产继承人温某等3人在遗产范围内赔偿詹先生近10万元。由于温某等人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困境中的詹先生向昌平法院申请了国家司法救助。
为了调查核实詹先生的困难情况,梁永胜专程来到其位于安徽省郎溪县偏远农村的老家走访。根据实际情况及法律规定,法院决定给予其司法救助。但梁永胜并没有简单的给钱了事,他与当地村委会、扶贫办等部门沟通联系,形成了一个以救助金为主、扶贫资金为辅的“救助扶贫方案”。村委会工作人员由衷地表示“感谢法院帮助我们扶贫攻坚”。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梁永胜像是一棵树,深深扎根基层,把自己的青春和热爱投入到为群众解纷的司法实践中,同时也见证了法院工作和法治建设取得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