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学
为青少年打造社交平台健康成长的一席之地
作者:于静航  发布时间:2022-03-16 17:09:16 打印 字号: | |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在全国两会上带来的《关于完善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提案》受到了关注。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渗透、智能手机的不断等因素不断累计造就了如今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短视频更是以异军突起之势冲击着本就内容频繁更迭的社交网络平台。其高度依赖智能终端和快速制作、快速浏览的固有性质无疑更加能够迎合当下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无疑,其为当下受困于高速生活与高压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满足娱乐与学习等需求的一种全新途径,然则其内容包容性极强,纷繁复杂涵盖于一处,创作门槛低和输送渠道广造成短视频体量过大,这样的客观情况下,高度依赖大数据与自动化根本不足以为短视频无法提供有效的分区、分类,反而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这些特性必然使得我们在使用时的辨识与筛选成本变高,而这一弊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则显得尤为突出。

短视频给青少年造成的影响优劣并行,在防治短视频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的问题上,短视频平台、内容生产者、家长及社会各界相关部门等都肩负着各自不可忽视的责任。2019年5月,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了14家短视频平台及4家网络视频平台,统一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2021年6月1日,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单设一章,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加快建设游戏、直播、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共同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网络素养。2021年9月15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主体责任的意见》,再次要求加大投入开发升级未成年人防沉迷、青少年模式等管理系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清晰界定面向未成年人的产品及服务,合理设置未成年人使用服务的时间和权限。

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尚未成熟,其是非辨别能力、自控能力相较于成人本就相对较弱,短视频平台在拓宽了青少年认知社会与世界的途径的同时,必然会对其在内容内涵的识别上造成较大的负担,甚至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青少年模式的推行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仅限于有一具冠冕堂皇的躯壳,而是应在实际使用、推行过程中,对模式建设和内容的甄别与选择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调整与运营,用主流价值观统领算法强化责任,注重功能限制和专属内容建设,真正让青少年感受到社会注入其中的诚意,让其“不抵触、感兴趣、用起来”,进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实质性的规范与促进作用。

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沉迷网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网信办积极推进网络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旨在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教育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网络,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青少年网络保护的良好氛围,真正打造社交网络平台中青少年专属的一席之地,助益青少年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王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