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学
法院新人看《底线》
既是“观剧者”,又是“剧中人”
作者:申慧  发布时间:2022-10-10 16:41:14 打印 字号: | |

    最近,现实主义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热播,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新入职干警,第一次在追剧过程中产生强烈共鸣。“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的加班日常,“少二审改判,永远都不被投诉”的朴素祝愿,还有对办公室网速慢、案件堆积如山的诙谐“吐槽”……该剧塑造了生动的法官形象,营造基层法院氛围极具代入感。我从剧中人视角对照工作,又以观剧者身份审视自我,更在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交替中,认真思考“底线”一词的深层含义。

“情理”与“法理”的碰撞

    《底线》的故事情节源于真实案例,关照社会现实。比如在开篇的“雷星宇杀人案”中,嫌疑人雷星宇因母亲受辱而愤起反抗,导致挑衅者身亡。少年的呐喊、舆论的沸腾、法官的争论……这部剧展现了案件审判过程,通过案情背后的复杂人性、裁判文书的字句斟酌、合议庭的反复探讨等,向观众呈现一纸判决并非简单的法条罗列,而是法官在兼顾法理情之后的坚信与笃定。

    每本卷宗的背后都可能是一场悲欢离合。判决的意义不仅是化解纠纷,更多的是以司法引领价值,弘扬社会正气。“审判不是为了报复恶,而是为了提振善”是剧中法官的肺腑之言,更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时所坚守的底线。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替

    从校园迈入社会,让我感触良多。生活在价值多元的时代,现实难免有缺憾,但如果仅仅做个“批判家”,并不能使公平正义自动实现。选择在法院工作,也是探寻正义理念与理想价值的契机。立案庭是人民群众诉讼的“第一站”,也是我进入法院工作的起点。今年七月,我作为新入职干警来到立案庭工作。立案庭是昌平法院实施“墩苗历练”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我们作为新录用人员需要优先到立案窗口等一线进行实战淬炼。在这里,我接触到立案诉讼服务的前沿,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持续成长,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剧中人物谈笑之间,把立案庭比喻成法院“看大门”的,其实也生动说明了立案是司法程序的“开端”。我在立案庭的工作,虽不直接涉足案件审判,但了解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文书、法律条款和司法程序,才能不断拓展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此外,来立案的当事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只有耐心地给当事人解释、阐明和引导,对错误之处提示更正,才能让公平正义存在于每位来访群众的心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融合中,我渐渐认识到,梦想中的“头顶星空”无非是在耐庭务之辛、砺日常之繁的过程中铸细节之精。当见证一份份调解书让双方握手言和,我更加明白了,基层干警的光荣在于平淡,群众满意的回声最是甘甜。

“时代性”与“烟火气”的融合

    《底线》以立案庭为切入点,呈现了包括立案庭、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以及人民调解员团队的司法工作者群像。该剧让人民法院工作以可感、可知、可评的形式接受人民群众检阅,显示出新时代司法改革举措务实的自信和底气。在“主播猝死案”中,法官在正式立案前反复调解的桥段,真实展现了人民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持续深化诉源治理工作的现状。微信小程序立案、电子卷宗、线上庭审和互联网直播清晰勾勒出基层法院在推进“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剧中多次提到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了解决纠纷的多元方式,让司法服务充满人文关怀,更加便民高效务实。

    如果说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全景式展现代表着专业与规范,那么轻松诙谐的生活化场景,则让这部剧充满了现实质感。法官助理周亦安在调解“欠条丢失案”时有别于“一丝不苟、以法服人”的“法条姐”,而选择“心态拿捏、趁热打铁”;立案庭庭长方远一出门就碰到塞钱办事的亲戚,每天面对的也多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在司法改革的“主旋律”中融入真实的“烟火气”,让观众感受到了“民生关切”是人民法官始终牢记的“国之大者”,司法为民是法院建设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

    作为一名新入职干警,对于“底线”的定义正逐渐从书本中过渡到案件里,而对于“底线”的坚守,则要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只有切实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起案件、每一项工作,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责任编辑:王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