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学
张莺:越平凡 越不凡
  发布时间:2023-06-14 11:12:17 打印 字号: | |

    张莺来自湘赣边界的巍巍井冈山,这里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也许是由于从小的耳濡目染,张莺一毕业就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通信兵。二十余年摸爬滚打的军营生活,练就了他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风格。2008年,张莺从部队转业,加入了昌平法院,从此与档案结缘,持之以恒,默默奉献,开始了长达15年的“兰台生涯”。


拥有“超强记忆”,他是档案“百事通”

    “以前,每天要面对上千组密密麻麻的号码,还须时刻待命,保障线路畅通,现在也一样,只不过要熟记的内容变成了卷宗。”张莺说着,走过一排排档案架,把手中的档案按列摆放好,又把牛皮纸盒的边角细细对齐。来到档案管理岗位后,张莺一直延续着在部队的严谨作风,干事高效利落,工作一丝不苟,是同事们心中的档案“百事通”。

    “张莺老师特别有经验,在我们这儿从事档案管理时间最长。只要是档案的事儿,找张老师问问绝对靠谱!”大家伙都爱称张莺为“张老师”,因为他拥有着“超强记忆”,不管是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还是每一类卷宗的放置地点,都印刻在他的脑海里。

    张莺之所以能对档案了熟于心,与他善于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的习惯密不可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档案管理的专业书籍,电脑旁的笔记本写满了大家反馈的各种意见和解决进度。例如:部分档案归档不及时、保存不规范,张莺为此专门制作了各类登记簿和记录表,严格要求按规范填写手续,还把日常归档常见错误制作成课件,统一开展培训。各庭同事反馈说归档人员更换频繁、业务衔接难,他马上和同事形成几个协作组,对接固定庭室,定期召开归档、扫描、整卷和挂接工作会议,让人员到庭室指导。张莺的同事们总说他身上有一股韧劲,不怕苦也不怕难,凭着这样“不服输”的劲头,张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22年秋季,张莺与大家一起开展集约归档工作,制定了《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集约归档工作实施方案》,将工作分为准备过渡和全面实施两个阶段,并明确了各自的归档范围和具体要求,为昌平法院集约归档顺利展开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同事看来,张莺还有一个技能,总能“精准感应”雨天,及时电话提醒大家做好应急预案和保障措施。当说起这件事,他笑着说:“哪里是我的技能,多看天气预报就行啦。”张莺点开自己的手机桌面,光天气预报软件就有四五个。因为总是担心雨天档案受潮,张莺每周一都会查看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以便及时做好应急措施。“进入春夏后,天气状况变化快,怕不准确就多下载了几个。”张莺笑着说。光这还不够,每逢下雨天,张莺总是第一个拎着水桶和扳手等工具跑到库房,看看房顶和水管有没有缝隙和破损,翻翻地毯看看地面有无渗水迹象,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正是在这种细水长流和点滴积累下,张莺以“小我”融入“大我”,不断完善法院的档案管理工作。2012年12月,昌平法院晋升为北京市一级档案管理单位,十年迈进了一大步,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大大提高了。


从不轻言放弃,他是精诚的“守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新时代档案工作迎来巨大飞跃,归档管理更加精细化,档案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愈加明显,北京法院互联网查阅诉讼档案工作的逐步推广,极大便利了案件当事人,群众查询诉讼档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

    张莺和同事们一起通过发放手册、实际操作、电话推荐等方式,引导当事人体验网上借阅的快捷和方便,告知他们在家就可实现案卷借阅,同时也与致电人展开沟通,收集他们的反馈。经过统计,张莺发现,虽然档案管理日趋智能化,但当事人的需求不尽相同,很多时候仍需要法院工作者发挥主动性,提供帮助和关怀。

    “您好,我想查阅一份50年代的卷宗,可能找不到了……但是这案卷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您能帮忙吗?”一次,张莺接到一通特殊的查阅电话,电话里当事人的语气很是焦急。

    与其沟通后,张莺得知,来电人王老先生的母亲去世后,其名下房产情况尚不清晰。王老先生着急办理房产继承,需要调取母亲的离婚案件相关档案。但王老先生的手中只有一份判决书的复印残件,案号不全,另一方当事人姓名也印得比较模糊,一时也提供不出准确的信息。

    张莺内心想:以前卷宗登记用的是索引卡片,查阅年代久远的老档案,工作量十分繁琐,加之案号不全,确实是个难题。张莺安抚好老人的情绪,放下电话后和同事认真讨论,根据老人提供的复印卷上的一些信息点,在档案库里逐一检索,但都一无所获。

    “50年代的卷……会不会是待销毁卷宗?”想到一些案卷超过保管期限便会销毁,张莺和同事们认真推敲,反复和当事人沟通交流,希望能从对话中找到更多的线索。有很多个夜晚,张莺和同事们说完再见后,仍在库房里坚守,对大量待销毁的卷宗逐一翻阅再逐个排除,一找就是大半个月,最后终于得偿所愿,找到了那本卷宗,给王老先生顺利解决了难题。

    卷宗数量大幅攀升,档案库房也几近饱和,卷宗安全及长期保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张莺利用休息时间,跑了很多地点,经过调研和勘察,最终寻找到能够长期安全存放卷宗的新地点。为了做好准备,张莺制作了移库前的清查方案,查清档案在库情况和卷宗摆放情况,保证卷宗齐全、归位正确。同时查清卷宗数字化情况,做好补扫挂接。档案转移当天,张莺和同事将全部诉讼实体档案按照序号一一登记,细细排查,摸清底数。逐一清点核查案卷,保证装箱卷宗与对应电子目录一致准确,确保移库档案实体完整、有序。确认无误后,张莺按照分类有序装箱、锁箱,进行统一集装运转。

    随着最后一本卷宗被放上档案架,每张疲倦的脸庞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八万五千多万卷诉讼卷宗终于搬进了新家。


乐活、乐享,他是年轻人的“教练员”

▲张莺(中)担任院篮球队教练,在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对工作,张莺全神贯注倾尽全力,对生活,他也充满着活力和热情。年轻在部队时,张莺就是一名运动爱好者,虽然看起来很瘦,但是铅球、铁饼、长跑样样都会,更擅长打篮球。因为跑得很快,张莺常常在篮球队担任小前锋。

    来到法院后,张莺还保持着在部队的习惯,每天清晨跑步五公里,闲暇时候就到篮球场上和年轻干警们聊天,“虽然现在打不动篮球了,但是看着年轻的孩子们在球场上的样子,还是很激动。”说起篮球,张莺谦虚地说自己已经“业余了”,但很多年轻干警都知道,他曾连续七八年担任院篮球教练,带领大家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

    他还乐于分享所学知识,每天太阳升起,“充电小站”微信群便活跃起来,其中他转发的最新理论文章、业务研究、红色档案故事数量最多。翔实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延展了“群”友的阅读触角,让大家的学习时间“活”了起来,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张老师,还没走呢!”夜晚,同事们路过张莺办公室门口,发现他正带着眼镜,一边翻阅书籍一边敲打键盘。为了把工作经验更好传授给年轻干警,张莺还利用加班时间,认真撰写培训材料,他每年都会为新入职干警进行档案专题培训,让他们走进档案、了解档案。他还建立工作群,为档案管理的“萌新”们及时解答困惑,不管多晚,群里只要有提问,他总会第一时间回复。

    在一次学习分享会中,张莺谈到自己的感受:“诉讼档案承载着法院事业发展的历史,它是法院履行职能活动的原记录,是法院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文献。在这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每一位法院人都是实践者、记录者。”不断累积的未归档案件数、不时审核借阅案件使得他老花眼提前了几年,他却说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萤萤微光,也有汇成万里星河的力量。张莺把平凡的岗位当作人生舞台,脚踏实地。正如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给自己的《宇宙》写过一段题记:“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莫大的荣幸。”



 

责任编辑:林小平